ISSN
国际华文作家协会主管
山西海西音乐文化艺术研究院主办
用户中心

2 周前「华协」[秘书长] 童小汐 作家诗人画家书法家 阅读(6.9K+) 评论(0)

诗评论:谈诗人的文学心理结构/童小汐

童小汐

——浅谈诗人许文舟的组诗《墨脱速记》部分

⊙童小汐(华协)

看过当代许多诗论或诗评,总感觉诸多评论家只看诗歌本身或诗的表象,而无一人真正关注到诗人的心理,不免觉得奇怪,我意为,作品来自于作者,作品的诞生不是机器生成的,他是来自于人的创作,既如此为何再赏析作品时不关注作者的心理活动呢?大概有人会说那句老话:吃鸡蛋就好了,何必再去看下蛋的那只鸡?我却不以为然,这种偷换概念的小聪明如把玩那种脑经急转弯的游戏,只能说这些所谓的评论作者眼界短浅,心理狭窄,境界不高。为什么这样说,我认为人如其人也不无道理,一篇作品的出炉,来自于作者的思想、心理世界,来自于作者灵魂深处最真实的反映,其次才是作者驾驭文字的能力。

任何文艺作品都隐藏着作者的心理密码,即心理结构,在其心理结构下产生的原生内容,再与原生美学联系起来,才形成了作品的雏形。作者的心理结构如一条基因链,其中就蕴藏着他对人性的认知,对原生美学的理解,以及对人性的态度和面对方式,这是链条式的结构方程,组成其人的灵魂。我认为精通心理学的人几乎都能看到一个人的真实的灵魂,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心理活动如何变化,都反映着其人的灵魂状态以及纯度。

不得不再次谈到我之前多次谈论的问题——文学艺术家究竟为什么创作?在我们这个时代再度问到这个问题难免会成为笑话,因为大多人会认为,当然是为了名和利,就如大多人认为如今的专家就是“砖家”一样。我严肃地说,也不能以点概全,并不是所有的专家都是“砖家”这是事实,我们不但不能盲目地否认专家,还要尊重科学,切切实实地听取专家的意见,而所谓的“砖家”只是个例,否则中国的嫦娥登月、神州飞天也只是痴人说梦了。

同例,不是没有真正的作家或艺术家,不但有,而且真实存在,或许他名不见经传,或许数量特别少,就在我们身边,并未引起广泛关注罢了——因为人类的劣根性是一个永远也攻克不了的难关:“拜物教”、“拜名教”、“拜权教”,“拜新教”,中国这四大“宗教”才是最现实最真实的“宗教”,目前已深入人心,其教条似乎已经约定俗成,在国人心中已经理所当然了。所以,在我们国际华文作家协会,产生了很多“名不见经传”的优秀作家,今天我要提到的就是诗人许文舟,我非常欣赏的诗人之一。

其实从诗歌的内容就能清晰地看到一位诗人的心理结构,从中可提取出可以借鉴的思想、可贵的精神,甚至宝贵的经验,它们关乎着文学的价值,即彼的思想是否能对读者的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继而能够改造或改善读者的思想,甚至能否塑造或再造读者的性格特征?具体来说,就是文学或艺术家能否让一个普通读者在读完作品之后心灵为之一动,而在其性格中亦萌生出民族性和国民性的概念和思维模式,由“小我”逐渐成长为“大我”,由“私我”而逐渐成长为“无我”,果真如此,则我国家幸甚,国民幸甚。

由此我不得不谈谈题外话,我之所以接手国际华文作家协会,上述便是主要原因,一些思想已顽固的老前辈是无法尽知我的理想的,总希望用他固有的思想来试图改变我的想法或者来教育我,他们或许还以为我不能认识到这个真实的世界,企图让我放弃一些东西,来顺应时势,做一个“会生活的人”。每遇此我只能一笑了之:天赐尔智慧,乃为特长,名曰天赋,尔既承天赐,却不思辅助天道,却逆天而行,只为私欲,岂不为辜负天道乎?那要你们这些空头作家、诗人、艺术家有何用?难道这些头衔是为你们这些只为贪填欲壑的人所设?为一斗米,为版税而写,为流量而写,为虚荣而写,总认为顺民好骗,愚民好哄,所以一个个都成了百姓的吸血虫,蚕食着这个风雨飘摇、百疮千孔的世界,尔于心何忍?果不怕遭天谴乎?报应自在其后,尔子孙身上应验。

言归正传,现在来谈谈诗人许文舟的作品。以他的组诗《墨脱速记》说开来。我从这首组诗注意到了从诗歌到诗人以及诗人的文学心理结构,之所以会选这个点来谈,是我看到了它对诗歌创作的重要性。为什么会认为作者的文学心理结构很重要?因为它意味着诗人通过作品要向读者传递什么信息。当一个诗人想表达一种思想的时候,那这种思想一定是有一定境界的,这个境界甚至可以跨越一切界限而直接影响到读者的心理和思想,当读者接受到积极而健康的引导,就会有真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那么,世界焉能不向更美好的方向发展呢?

“湖边的石头,被人不停地堆叠/再小,都有山的雏形/也想过,堆一座高山/眨眼的星星,宇宙一次次寒噤/庆幸湖面产风,地上生灵/你沉默如星河,我轻轻翻着经卷/不远处,虚张声势的灯河/越流越稀。”(许文舟:《林芝的天空》)这才是真正美好的诗句呀,这里似乎让人看到了真正的灵魂的歌者。其中蕴含哲理,美学,读之令人心情舒缓,一节一节地拔高,慢慢触动心弦,使人回味。石头虽小也有大山的雏形,人人心中都应该有一座巍峨的大山,不论世态如何变幻,犹如夜空星光闪烁,我自有信仰在身,信念在身,我虽沉默,但深知一切流动的逝水终将远去,如黄卷在手,青灯为伴,我心固若金汤,犹飘忽不懂的灯河,只会虚张声势,一切外来的文化,消极的流行都无奈于我心灵上的岿然不动。

“瀑布与流溪,殊途同归/山把几条河床攥紧,雷声/砂砾紧锣密鼓/坐在莲花公园/晚风薅去芜杂/我感觉,流得再慌张的河流/都在寻找告别的角度。”(许文舟:《黄昏时分的莲花公园》)我从诗人的诗句中看到了诗人文学心理的深层结构,通过美学的摄影反映和折射,他希望世界变成他向往的那种美好,远离一切芜杂,虽然有时候我们会惊慌失措,但不许害怕,只需找一个角度远离它们。

如果所有的诗人都如许文舟一样构建和调和、并不断完善自己的文学心理结构,创作出具有整体、广泛而普遍性的综合特点的诗歌,又何以愁我们的诗歌没有力量?这样的诗歌,一定包含着一个时代的人的心理倾向,以及共同的利益和愿景、希望,它们往往体现社会群体对真、善、美的迫切追求。

从读者的认知体系,到成长体系,最终会实现自己的价值体系,诗人有此创作信念者世间又有几何?“云杉始终低不下身段。遇见谁/都像是去遇见一朵桃花/人们变得很有礼节。举目/我就知道来得正是时候/寒冷三缄其口,只怕月色将桃花冻伤/街头的歌手,一开口/就让想家的人泪目/路过帕隆藏布的风,带着兰香的呼吸/雨藏在树的枝头,见不得赤裸的晚风/繁花密卉,媚入骨髓/城市有红尘冷暖,聚散交替……“(许文舟:《在波迷县城》)许文舟的诗有一种能自觉触发读者心灵产生活动的力量性特点,他总能恰如其分地抓住人的眼球以及快速地介入到读者的心理,容不得有半点犹豫,就已经跟着他的节奏而于内心泛起涟漪。

这种效果来自于他构建的文学心理结构,即我所上述,读者由他的文学心理结构而产生心理上的阅读体验,即审美体验;继而产生心理和思想上的变化,即情感态度。在这个心灵成长的过程中,如果这种影响是持久的,那么久而久之,读者心理上自然会成长出积极而健康的价值体系,此体系之形成,来与于所受影响的主体——即诗人的作品,读者在读到一部作品时,各种感触和认知、体验都来自于作品本身,作品作为主体所反映的情感态度、信仰态度以及社会态度都是由作者的文学心理结构和读者阅读体验之后的心理结构两者重合催化的结果。

而反观当代很多知名诗人,态度傲慢,狂妄自大,自以为掌握着话语权,全然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殊不知读他们的诗,句式之罗列,逻辑之虚疏,语式之芜杂,如小儿呓语,全无深度可言,无不予人云里雾里,不知所云之印象,更况精神、境界及价值乎?

对于诗人许文舟本人我并了解,但通过他的诗我大概能揣摩出一二,我相信诗人自己也不清楚所谓诗歌的密集的理论,说到底他也无意关心诗歌的概念,他只是专注地通过自己的诗来诠释一切。这一点对于一个真正的诗人也难能可贵,因为我觉得诗人是上帝的代言人,他的灵感来自于天宇,并不需要以人的思维来注解。

”表达对一朵桃花的想法/主观与客观,各执一词/在一朵桃花面前,生动/才是它绝对的吞吐/两千公里之外的招呼,变成了/遇见时的刹那粲然/萦绕我,开缘,落劫……“(许文舟:《桃花深处》)透过许文舟的许多诗,可见诗人是一位笃实信仰的人,诗人的思想和感情通过字里行间缓缓流行读者的心里,令人愉悦,而后产生一种更美好境界的向往。

其实我对现代诗这种彻头彻尾的舶来品是没有多少专注力的,之前写过,觉得有些不适应,但我也绝不否认它是文学的一种体裁,得益于中国而言比较新罢了。而当代很多诗人,尤其一部分“著名诗人”,从模仿到创新,中国新诗已经不伦不类了,很多新诗诗人已身陷虚荣的牢笼无法脱身,因为无法脱身所以才不遗余力地为自己正名和辩解,难免会伤及大雅,如诋毁和攻击传统诗学,甚至说今人写唐诗宋词就是不合时宜,好像古人多么不自由,多么地愚蠢!为何要学古人那些糟粕。我就笑了,古人之自由和聪慧,难道不比你今人更好吗?一个被金钱和名声所羁绊的人,掉了几个粉丝就说睡不着觉,挨了几句骂就暴跳如雷而视读者为蝼蚁的人,你们又有多少自由呢?有多聪明呢?

”参观,拜谒。故物/黏附着枪林弹雨的尘霾。在一位小战士/倒下的地方,我举起了手/我低下了头/站在很朽的作战地图前,秒懂/与生活握手言和。穿梭于旧迹/警惕的哨位,一场战争的轮廓/不是让你沉潜痛苦,而是/需要珍视和平。“(许文舟:《红楼》)

作为一个真正的诗人,他对生命体验永远和他的时代和社会,以及当时人的文化思潮、历史的认知紧密相关。我看过许多关于寻根和乡愁类的文学作品,笔耕之初还好,但随着作者的名气越来越大,其之“愁”愈来愈空,其之“寻”亦愈来愈远,远到半坡人时代了,对于野蛮人的下半身愈来愈兴趣浓厚,且愈写愈能写,自然版税拿得愈来愈多,名气也就跟着愈来愈大,这样的作家假使再得了什么大奖,如国外的诺贝尔,国内的矛盾,那就愈来愈被很多人奉为神明……小汐此处一言难尽,但概之一语:国人缺的不止是钱,最缺的还是生而为人的灵魂、精神,以及人之为人的尊严。

”镂刻在花岗石上的姓氏,一定还有/人间的分支。纪念碑的石头/据说也是从那场泥石流中捡来/面冷、质硬,却被十个人的事迹/高高举起。“(许文舟:《川藏线十英雄纪念碑》);”醒着的牛粪,升起经久不熄的体温/勤劳,并非空洞的词汇/青稞被女人温柔一搂/金色的粮食,就熟到门楣/走出小牧屋,温良恭俭的藏族大妈/指给我回家的方向/贝母、虫草、松耸、雪莲花/纷纷下山。贴上商标/就不用在集市里左右顾盼/两次造访,就算是没安坏心的打扰。“(许文舟:《红色小牧屋》)

诗人许文舟在诗歌创作中有着坚定而纯正的伦理态度,这一点迄今为止仍是很多诗人都不具备的关键要素,因为诗人的文学心理结构所搭建的脊梁正是一种笃实的信仰,这种信仰决定着诗人的行为选择和道德判断,亦可立见诗人的性格,在文学创作中就形成了诗人的理念,为了接受更多社会不良事象的冲击,在面临要么彻底颠覆,要么笃定坚守这两种选择时,诗人总是在自己的信仰与文学之间寻找一种平衡度,由此来为读者传达一种可靠的价值观。

许文舟的诗是成熟而有力量的,诗人知道诗应该以现实主义而神圣的,无论世界和世态如何变化,但作为一个诗人,真正的诗人就应该肩负着上帝赋予其的使命,坚守自己的心灵,不为世俗的暗淡所隐没,坚持走自己的路,面对那些盲目而愚蠢的人们的自以为是而心意不摇,以我之不变应对彼之万变,静待岁月铅华洗净,面朝花开绚烂。

谢谢许文舟,让我尚能看到为数不多具有自己的文学心理结构的诗人。诗人的文学心理结构是一个诗人所必备的扎实的马步,不但要知道自己是一个诗人,首先要知道人之为人,行为的方式,道德的原则等等,通过自己的作品长远而持久地影响着他人,润物细无声,何惧天下谁人不识君,诗人,贵在真理的坚持和定守。

2024年4月28日上午笔於青海德令哈

 

截图二维码,下次投稿不迷路


分享转发:

责任编辑:吕媛依
508 ¥ 打赏
本网(海西文学网)为《青海湖诗报》、《青海湖诗刊》、《华文作家月报》纸质刊物的选稿窗口,作者可以自由创作和投稿,除人工审核推荐的作品外,皆为作者自由投稿,未经编辑人工审核,由系统自动审核发布,其作品内容不代表华协立场和观点,其作品质量仅代表作者本人的创作水平,也不代表华协旗下所有网站和刊物的编辑所认可的创作水平。著作权说明

评鉴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轻松注册

打赏作品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

微信扫一扫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