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青芜|论《燃烧》的物性哲学总编推荐
举报
◉ 青芜(辽宁)
"雪是白色的火苗",这个悖论式的开篇犹如梵高的星月夜,在视觉的错位中撕开存在的裂缝。姜孝春用这柄语言的冰锥,刺破了我们对物象的惯性认知:雪的冷寂与火的躁动在诗性逻辑中完成量子纠缠,物质属性在语言的强磁场里发生核裂变。这种悖论修辞并非简单的形式游戏,而是指向更深层的哲学诘问——当寒冷被定义为温度的一种形态,当剑光成为温暖的源头,物质的存在本质究竟被何种力量重新定义?
诗中的物象在悖谬中完成超验蜕变。北风不再是单纯的气流运动,而是携带哲学命题的信使,将寒冷解构为温度谱系中的特殊刻度。雪山背面的剑舞更显魔幻现实主义的况味,金属的冷光与天地间的暖意形成量子叠加态,物质的物理属性在诗意场域中坍缩为全新的存在形态。这种物性的嬗变暗合海德格尔"物之物化"的哲思,当诗人说"我多么渴望成为一柄剑",实则是渴望摆脱人类中心主义的桎梏,以物的纯粹性抵达存在的澄明之境。
诗歌在冷热辩证中建构起独特的存在美学。剑光凛冽却照耀温暖,这种反物理的温暖不是感官的温度,而是精神觉醒的热能辐射。犹如禅宗公案中"火热成冰"的机锋,姜孝春将道家"大寒既至,霜雪既降"的天地境界,转化为现代诗歌的意象炼金术。当物性突破经验主义的牢笼,寒冷便显影为存在的本真状态,而温暖则升华为超越物理属性的精神涅槃。
这种物我互文的书写策略,最终指向人类存在的本质叩问。诗人对物性的重构,实则是通过物的透镜反观人类的存在困境。当"渴望成为一柄剑"的宣言划破雪夜,我们看到的不只是浪漫主义的变形记,更是后现代语境下主体性消解的精神突围。在物的纯粹性面前,人类终于卸下认知的铠甲,在冷焰的照耀中,触摸到存在最本真的温度。
附:燃烧
◉姜孝春 (辽宁)
雪是白色的火苗
北风告诉我
寒冷也是一种温度
一柄清冷的剑
在遥远的雪山背面起舞
凛冽的光芒
将天地照耀得一片温暖
我多么渴望
成为一柄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轻松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