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国际华文作家协会主管
山西海西音乐文化艺术研究院主办
用户中心

1 年前「吉林分会」张晓亮 阅读(2.5K+) 评论(0)

【散文】走!赶大集去

张晓亮(内蒙古)

“走!赶大集去。”

“好的,我准备买点……”

赶大集,古已有之,溯至殷夏犹未尽,追至今朝亦繁荣,已作为乡村民俗文化瑰宝,融历史长河、汇朝代更迭,滚滚而来润远方不停歇。时至今日,赶大集已成为满足人民群众社会交流需求的一种精神符号,遂民愿、惠民生、解民意、系民智、聚民力……

作为80后,赶大集是儿时记忆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承载着满满的回忆。

80年代末记事时起,印象最深的一次,是父亲用结婚时接亲买的大二八自行车载着我去赶大集,这在当时是全家最重要的交通工具。父亲在自行车前横梁上用布头绑上一个用木头做的半圆型小座儿,光滑的、没有坐垫,去离家10多公里的平庄集市上赶大集。已近年终岁末,北方冬天冷的异常,到达时眼前一片白霜,却也兴奋的不得了,处处是稀罕。那时集市一条街,前后百米长,两旁简单摆着日用农器、布头线脑、鸡鸭狗畜、稀缺果菜等。我的眼睛就没离开过水果和那几个玩具,但是钱已定位,只能饱餐眼缘。父亲精挑细选了1把笤帚、几个冻柿饼、一副驴套和一顿豆片,钱已花完,把买的东西捆在自行车后座上,载着我骑车回返。我呢,早已冻得手脚麻木,快乐的是回来经过马蹄营子大桥,上坡时父亲身型左右摇摆,呼呼带喘,嗷嗷叫着,下坡时飞速直冲,一贯到底。到家后在土炕上半小时焐不热手脚,冷热冲击疼得直掉眼泪。

90年代,军旅盛行,我已是初中生。乡村医生的母亲和忙时务农闲时做点小买卖的父亲勤俭持家,积余存庆,翻盖了房舍,添加了农用三轮车,我和哥哥也都有了自行车。年关来临,像个跟屁虫一样,赖着哥哥去赶大集。此时的平庄大集已统筹规划为平庄商城,占地宽广,四通八达,分区划片,商品齐全。哥哥拿上母亲给的钱,我俩儿一路自行车追逐赛,来到大集上。穿过拥挤的人群直奔服装鞋帽区,扯上两块裤子布料,到裁缝店量身定做。精挑细选、简单还价后,各自买了一双警钩、板正的棉军帽和一件军绿色大衣,一穿就是三四年,警钩过几天一打油,宝贝一样的晾晒着。哥哥还买了两挂100头的小鞭炮,打散拆开点着就扔,“啪”的一声快乐满满。赶大集,已不再是稀罕,邻里乡亲们拿着辛苦劳动积攒的钱,在大集上兑现日常的需求和心中的梦想。

00年代,我已中专毕业,分配到山区从教,以校为家。虽是山区,勤劳的百姓以山为伴,用粗糙的双手脱贫致富,创造未来,山杏核、山葡萄、山野菜、金矿、果园……出了校门口就是宫营子大集,每逢赶集时,自东边小桥一直延伸到西边乡医院门口,周边村民奔聚于此,道路两边叫卖不停,交通工具以摩托车和农家车居多。商贩们最能了解农家所需,划地展陈的百货也是乡亲最需用的心尖儿,只要日常用到,就能赶集买到。随处可见满面春风的笑脸、满载而归的乡亲。我也会在放课之余赶大集,聊天、寻货、付款……首个工作地点的情怀、朴实的民风、奋斗的热情孕育了我的初心使命,也是在此,遇到了一生志同道合的结发妻子。

10年代,国家的发展走上了快车道,人民的生活也越来越富足。我已是两个孩子的父亲,工作地点回到了乃林,经常携全家人赶乃林大集。乃林的大集以市场为主轴,顺着主路一直延伸至乃林街里,市场内围建起成排的商厅,外围路边林立各类商铺超市,日用所需全部都能见到且备货充足,生肉熟食、水果蔬菜、洗化妆漱、衣服鞋帽、玩具稀罕、水产调料、建材家电、大件农机……在国家脱贫攻坚政策扶持下,乡亲们实现了机械化农耕种收、产业化大棚栽培、特色化牲畜养殖、信息化劳动力就业等富民之路。我所帮扶年过70的贫困户王老汉,经常在入户时不在家,电话联系都在赶大集,待他回来自行车前后满满的生活用品,笑起来脸上的皱纹就再没回弹过。他对我说:感谢党感谢国家,精准扶贫让我摘掉了贫困的帽子,过上了好日子。我们一家四口经常分工采买,有时找了好半天才汇聚到一起,大包小包也随着摩肩接踵的人流回返,享受收获的喜悦。

如今已到了20年代,我成为了一名记者。在今年春节前夕,我来到王爷府镇上瓦房村大集采访。还未走进集市,道路两旁已人流如潮,集市内更是人挨着人,肩并着肩。大集上,各种商品应有尽有,吃的、穿的、玩的、用的一应俱全,叫卖声、吆喝声不绝于耳价格公道,烟火气衬托浓浓的年味儿。赶集的人们走走停停、寻货问价、精挑细选、手机付款,货主们高声介绍、有问必答、熟练称货、便捷收款。路上随处可见三轮车、农用车,还有三一群、两一伙儿结伴赶集的人们。刚刚来到的、正在备年货的、货满备足踏上归途的……商户冯先生说,最近十年来,家乡变化太大了,老百姓找到了增收致富的门路,乡村产业旺了,农民腰包鼓了,赶大集需要什么买什么不带含糊的。“现在生活可好了,我们老年人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弱有所扶,我来赶大集,用一卡通支出钱来,买了点药,又买了过年用的。”唐大爷拿着沉甸甸的年货高兴地说。

“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小集市大民生,乡镇集市30多年沧桑巨变,今夕比对,见证了乡亲们从温饱到小康的伟大飞跃,更是见证了广大人民群众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时代印记。

截图二维码,下次投稿不迷路


分享转发:

责任编辑:吕媛依
0 ¥ 打赏
本网(海西文学网)为《青海湖诗报》、《青海湖诗刊》、《华文作家月报》纸质刊物的选稿窗口,作者可以自由创作和投稿,除人工审核推荐的作品外,皆为作者自由投稿,未经编辑人工审核,由系统自动审核发布,其作品内容不代表华协立场和观点,其作品质量仅代表作者本人的创作水平,也不代表华协旗下所有网站和刊物的编辑所认可的创作水平。著作权说明

评鉴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轻松注册

打赏作品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

微信扫一扫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