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国际华文作家协会主管
山西海西音乐文化艺术研究院主办
用户中心

5 月前「贵州分会」黄超华 阅读(925) 评论(0)

诗词大众化好

黄超华(广东湛江市)

【诗词大众化好】

——读俞辉的《求索集》随想

 

近来,我接到俞辉副社长寄来的诗集《求索集》,再三拜读,感觉内容新鲜,朗诵顺口,明白如话,不爱读诗的爱妻也爱读,她把200余页的诗集一字不漏地读完,被诗中的情趣感动得流下泪水;不懂诗的工友也向我借阅该诗集,阅后大加赞好。对此,我感慨良多。

我青年时爱读新诗刊,但越读越觉得新诗太自由、太离谱,没有诗的形式,如残章缺句的散文,读后不知所云。后来,我再无心去读新诗了。随着我与一些爱写诗词的离休干部的认识、往来,特别是多次参与吴川黄坡诗会活动,受到老一辈的诗词家李济时的影响,我悄悄地爱上诗词,有时也学着别人吟哦几句。然而,我总觉得诗词从内容到形式都太古了,受太多旧框框的束缚,难以发展。希望诗词能及早改革创新,吸取民歌的养份,走向大众,开拓一条诗词发展新路。

2001年2月,中华诗词学会通过了《21世纪初期中华诗词发展纲要》,提出“开创社会主义时代诗词新纪元”的口号,以及确定“适应时代,深入生活,走向大众”的方针。这使诗词作者及诗词爱好者大受鼓舞。之后,很多诗词团体和诗词报刊都在高呼诗词改革创新的口号,确令人振奋。但雷声大,雨点小,不见诗词改革创新的行动。2002年10月,《中华诗词》和红豆集团举办的“七夕·红豆·相思节”诗词大赛的获奖作品揭晓时,更令举国上下的诗词作者和诗词爱好者大失所望。一等奖作品《红豆曲》是描写远古的传说,违背了“反映社会风情和时代风貌”的征稿宗旨,更与中华诗词学会所确定的“适应时代、深入生活、走向大众”的诗词发展方针背道而驰。这是诗词创作的复古,我感到十分悲愤。诗词不要复古,诗词要创新、发展,必须破除“无典不成诗” 的旧框框,与时俱进,走向大众。

近日,当我拜读俞辉的《求索集》这本诗集后,感觉耳目一新。该诗集采用大众化的语言,反映现实生活中人民大众最关心的新人新事,全诗集没有运用一个典故,打破了“无典不成诗” 的束缚。俞老的诗也没有运用古诗韵,只是押大致顺口的韵,有些诗甚至出现转韵现象,这是对诗词作了改革创新的探索。我表示十分赞赏。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在《诗词格律》一书中指出:“我们如果也写律诗,就不必拘泥古人的诗韵,不但首句用邻韵,就是其他的韵脚用邻韵,只要朗诵起来谐和,都是可以的。”是啊,时代的变迁,语音的变化,韵书不断更新出版,也难适合时宜。因此,诗词押大致顺口的韵也是值得提倡的。

俞辉的《求索集》内容丰富多彩,反映了时代精神,人民心声,针贬时弊,没有无病呻吟。从诗的格式看,俞老的诗发扬了古诗词的押韵传统,吸取民歌、民谣的养份,运用大众化的口语,通俗易懂,具有一种特色风格。

诗词的改革创新,势在必行。诗词的读者是人民大众,所以,诗词应该走向人民大众,关注人民大众。否则,就会脱离人民大众,就会失去读者。诗词大众化好,大众化的诗词自然会获得众多的读者。让我们破除“无典不成诗”等有碍诗词发展的旧框框,执行中华诗词学会所确定的“适应时代,深入生活,走向大众”的诗词发展方针,写人民大众都看得懂,喜欢看,寓意深远的好诗词吧!

 

截图二维码,下次投稿不迷路


分享转发:

责任编辑:吕媛依
0 ¥ 打赏
本网(海西文学网)为《青海湖诗报》、《青海湖诗刊》、《华文作家月报》纸质刊物的选稿窗口,作者可以自由创作和投稿,除人工审核推荐的作品外,皆为作者自由投稿,未经编辑人工审核,由系统自动审核发布,其作品内容不代表华协立场和观点,其作品质量仅代表作者本人的创作水平,也不代表华协旗下所有网站和刊物的编辑所认可的创作水平。著作权说明

评鉴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轻松注册

打赏作品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

微信扫一扫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