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玉平|临时工(随笔)总编推荐
◉田玉平 (山西)
临时工,这个生存在社会边缘的群体,他们的镜像,是被丑化了的忠实劳动者。
在这个快速运转的机器中,每个人都是一颗不可或缺的螺丝钉,但并非所有螺丝钉都被牢固地镶嵌在核心部位。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有一群人以“临时工”的身份存在着,他们像是社会的隐形人,既参与着城市的日常运作,又被边缘化于主流视野之外。他们付出了成倍于“正式工”的劳动代价,却收到远低于“正式工”的薪酬和福利待遇。
临时工,一个听起来似乎带有临时性、不稳定性、偏见性标签的群体,却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清晨的街道清洁,到夜晚的建筑工地,从餐馆的后厨忙碌,到快递小哥的疾驰身影,从机关的“苦力活”到工厂的“苦脏累险”岗位,他们构成了劳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正是这样一群默默无闻的劳动者,往往被忽视了其存在的价值和尊严。他们像是一张无形的网,维系着城市的日常运作,却鲜少有人注意到网的编织者是谁。
临时工,工作身份性质决定了他们的命运。收入不稳定、福利缺失,甚至面临随时失业的风险。没有劳动合同的保障,没有社会保险的庇护,他们像是游离于法律边缘的“自由职业者”,生活在生存的边缘。
许多临时工为了维持生计,不得不超负荷工作,牺牲健康及与家庭团聚的时间。他们所面临的困境,往往因为缺乏有效的发声渠道而被社会忽视。这种无奈与挣扎,不仅是个人命运的写照,也是社会结构问题的映射。
临时工群体的边缘化,根源在于劳动权益保障的缺失。现行法律框架下,虽然对非正式雇佣关系有所规定,但在实际操作中,监管漏洞、执法不严等问题依然存在,使得临时工难以有效维护自身权益。此外,社会对临时工的偏见与歧视,也加剧了这一群体的边缘化。因此,公正地对待劳动,加强法律法规的完善与执行,提高对临时工的认可与尊重,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临时工现象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公平与正义的考验。一个健康的社会,应当是一个包容与共融的社会,尊重劳动的社会,每个劳动者都能享有基本的尊严与权利。
面对临时工群体,我们需要的不仅是同情与怜悯,更是行动与改变。
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乃至每一个公民,都应承担起责任,共同努力构建一个公平、包容的劳动环境,让临时工也能在阳光下体面地工作与生活。
临时工,这个看似不起眼的群体,实则承载着社会运转的重要使命。他们的存在,是社会文明程度的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共同面对的挑战与责任。让我们从关注开始,用行动回应,共同努力,为临时工群体撑起一片更加广阔的天空,共筑一个更加和谐、更加公正的社会未来。这不仅是对临时工群体的尊重,更是对我们自身文明的坚守与提升。
从某种意义上看,“体制内”对“临时工”也存在一定的偏见。“正式工”在“临时工”面前似乎是高人一等,表现出一种优越的架势,助长了不公正风气的加剧。其实,大家都是劳动者,最终都是“临时工”。不应该有这样的言行举止。泽曼在会见记者时说,“我是捷克总统,临时的”。一下子缓和了会场气氛。这种风度既是大家作派,也道破了劳动的平等性。工作岗位仅仅是劳动的场地,并非是盛气凌人的专属台阶。不论性质如何,劳动,是平等的,不应该有歧视。
临时工,一个背负屈辱的忠实劳动者,我为你的勇敢奉献而点赞!我为你的边缘化待遇而疾呼!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轻松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