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国际华文作家协会主管
山西海西音乐文化艺术研究院主办
用户中心

3 月前「华协」[格律诗词新诗文创研修院院长] 云海 作家诗人 阅读(1.4K+) 评论(0)

诗词研修院: 诗词的韵味

云海(广东)

 

《诗词的韵味》

在中华文明五千年的文化传承中,古诗词无疑是其中的瑰宝。在众多流传千古的诗词中,包涵了古代诗人无尽的智慧,体现在诗词上是带给了读者无尽的美感。这些诗词用深邃、凝练的语言,娴熟、独到的艺术手法,将诗人丰富多彩的思想情感;醉人心扉的优美意境和含蓄隽永的悠长韵味呈现出来,把中华的人文气质和文化底蕴淋漓尽致的展现了出来。这些韵味十足的优美诗词代代相传,流传千古。

在当今古典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诗词的学习和写作出现了极其繁荣的新局面,每天都能涌现出来大量的诗词作品。作为诗词爱好者,我们每天都能读到大量的诗词。相信每个人都有过这样一种感受,有大量的诗我们看了一遍,就没有兴趣再读第二遍,原因是因为这些诗读起来味同嚼蜡、索然无味。这就是当代的诗词作品中,存在着的一个非常严重的缺陷,就是当今诗词作品大多直白显露,没有了古典诗词那种含蓄隽永的韵味。

诗词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诗词中那种深沉幽远的韵味,这种韵味构成了诗词的神韵。诗词因为具有了这种独特的“神韵”,才使得其具有了小说、散文等其他文学体裁所无法体现的特殊意境;才使得诗词可以用最为短小的篇幅,呈现出来的思想内涵和情感空间却是无限的广阔。因此我认为在诗词的写作过程中,尽可能的提升和把握诗词的韵味,使写出来的作品“有味、耐品”就成为了当今诗词的学习和写作时提升诗词质量的关键点。

怎样才能让自己写出来的诗词有“韵味”,除了在诗句的遣词造句、文字运用上达到赏心悦目的效果之外,更重要的是要使其蕴含在诗意中的情感耐人寻味,能勾起读者的联想,令人读后难以忘怀,回味无穷。这就是要求我们写出来的诗词要如品佳肴、如饮佳酿,让人过目难忘,有充分的可读性和持久的生命力。那么怎样才能写出这样有韵味的诗词,今天我就这个话题和大家一起进行一些探讨。

一 、什么是诗词的韵味

按照《汉语词典》的解释,“韵味”一词的意思是指:含蓄的意味、优雅的风味、优美的情趣等,其中“含蓄的意味”是韵味蕴含的重点。韵味一词中的“韵”是汉语字音中的发声,是能够用感官来进行感受的,是通过听觉和视觉来进行传递。而“味”的本意指的是能够通过舌头尝、鼻子闻所得到的感觉,是通过嗅觉来进行传递的。同时“味”包含了情趣、趣味、兴味、意味和人的体会、体味等,这就有了所谓的津津有味、耐人寻味等等。

“韵味”一词后来引申到诗词之中,一方面因为“韵”是诗词语言特征最重要的体现,同时诗词正是借助于“韵”为媒介,通过语音发声时的韵律特点触动和感染读者,使读者“听韵生情”,从听觉上将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情趣传递给读者,以达到并令其产生回味无穷、心旷神怡的艺术效果。

诗词音韵的美就是通过诗词中字、词不同的音韵发声,通过对字词根据不同音韵发声按照一定规律(也就是平仄格律)的排列组合,通过“韵”的平仄交替而产生朗朗上口、仰扬顿挫、悠扬悦耳的视听效果。当这种美好的视听感受传递给读者后,能够让人在倾听的过程中在内心深处自然而然的接受到诗词中所表达出来的那种或激越高亢,或豪放大气,或温润婉约,或色彩绚丽,或含蓄朦胧,或沉郁顿挫的味道,这种味道就是诗词的韵味。

二、诗词韵味的表现形式

自古以来,古诗词中的优秀作品无不以其内涵深刻、经天纬地、广博精微的思想内涵;含蓄隽永、余音绕梁、委婉耐品的情感韵味;抑扬顿挫、格调有致、语言凝练的表现形式而流芳百世、传诵千古。语言流畅、韵味悠长、意境深远是我国传统古诗词的特征,而其中含蓄隽永的韵味则更是诗人们的不懈追求,自诗词诞生之日起,对于诗词作品中的独特韵味,就成为了评判诗词优劣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准,同时也是诗词艺术魅力之所在,诗词的韵味体现在作品中的方方面面。

1、文字韵律方面

汉语言的韵律之美,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中国汉语文字的字音里面包含着有声、韵、调三个部分,语言的节奏体现在人们说话声音的高低、强弱、长短等方面。诗句通过文字的声调变化从而产生抑扬顿挫的节奏,这就形成了诗词的“韵律”,所以诗句读起来就会随着音节有规律的变化而产生优美的旋律,给人以抑扬顿挫的音乐艺术感受,韵律是汉语艺术特别是诗词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首好的诗词作品,一定会从节拍、音调、韵律方面体现出诗词的独特韵味。长短起伏的节奏,强弱不同的节拍、往复循环的音韵构成了诗词作品的音乐美。诗词所蕴含的韵味和意境,只有通过和谐的韵律才能充分的表达出来。节奏、韵律和音调构成了古诗词的音韵之美,这种音韵之美传递给读者后的就变成了诗词的韵味。

一首诗词写完之后,我们一定要自己大声的朗读几遍,听听音调是否和谐,韵律是否协调,有没有拗口的地方,有没有挤韵的现象,如果存在这些问题就要进行调整,所以古人写诗不叫写诗,叫做“吟诗”,古人读诗也是摇头晃脑地高声诵读。通过这样一个过程,你写出来的诗词才不会存在韵律上的缺陷,现在绝大多数的人写出来的诗,可以将其称之为“哑诗”,在音调的协调韵律的和谐上是有不少的缺陷的。

2、表现手法方面

自《诗经》开始在诗词的发展史上,赋、比、兴一直就是诗词创作极其重要的表现手法。《诗·大序》中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这“六义”中的“风、雅、颂”指的是根据地域和音乐不同对《诗经》中诗篇的分类。而“赋、比、兴”就是诗中的表现手法。而诗词创作经过几千年的不断发展成熟,表现手法也越来越多元化,诗词创作的表现手法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与此同时诗词所蕴含的韵味随着表现手法的丰富就更加的隽永、深刻、悠长,极大的提高了诗词的艺术魅力。

如杜牧的《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诗人是借赤壁之战这一重大历史题材来咏史言志,但在诗中他没有找一个重大的题材直接吟咏,也没有仅仅是对这一段历史泛泛而谈,却从沉埋江底六百多年一件锈迹斑斑的“折戟”写起,用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来写赤壁之战,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紧接着以二乔的命运代表国家的命运,而东吴“二乔”也确实是东吴国家命运的象征,可谓是别出心裁、手法独到。

这首诗中诗人一方面说明了赤壁之战是关系到社稷安危、国家存亡的著名战役;另一方面还把周瑜在赤壁之战中取得巨大胜利的原因,完全归结为了偶然的东风之便,诗人当然知道这是不合常理,很难想象的。他之所以要这样写,其真实用意恐怕是在于借咏史事以吐其胸中的抑郁不平之气,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抒发自己壮志未酬、怀才不遇的情感。其独特的表现手法使得诗的意境深邃、含蓄隽永,而诗的韵味也是委婉耐品、余音绕梁。

3、意象意境方面

一首好的诗词一定是由富含韵味的意象表达出来的。意象是客观物象融合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心中之象。意象是诗词中有烘托氛围、营造意境、寄托感情的载体。诗词就是诗人通过把具象转化为意象从而营造出意境、抒发出情感,通过意象透射出诗人想要表达的诗意。使作品产生艺术感染力,供人品味,引人入胜。因此,诗词的韵味是在对集客观场景和主观情感于一体的意象,在准确的选择、合理的使用下而产生的。诗词的韵味依赖于具体意象的引发,通过联想和想象的感知才能生发出独特的“韵味”。

如李商隐的《乐游原》: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诗人在这首诗里,极力赞美黄昏前的绮丽风光,描绘夕阳西下、风光无限的晚景之美。夕阳这一意象成为全诗的核心意象,紧紧围绕夕阳这个意象诗人写出了这无限美好风光,只是已经接近黄昏。既表达了每一个人作为个体对人生的无奈,诗人更是将时代没落之感,家国沉沦之痛,身世迟暮之悲,一起熔铸在了“夕阳”这个意象的画面之中。让读者自然而然的品读出了诗所蕴含着的那一股淡淡的惆怅、哀婉的韵味,极具艺术感染力。

4、思想情感方面

我们都知道,表现和传达诗人的思想感情是吟诗填词的最终目的,当然这里面不包括那些“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所谓诗词,真正的诗词都是诗人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由此可见,真实的、丰富的思想情感是诗词的生命,诗词作品中韵味的源泉就来自于其中的丰富情感。由诗人自身的人生经历和其所持的理想信念,通过在诗词中蕴含着、传达出的真情实感就使得作品产生韵味,构成了诗词独特韵味的基本内涵。因此决定一首诗词是否有韵味的重要因素就是诗词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如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这首诗是李白闻好友王昌龄受冤案牵连而作,此时王昌龄以高龄之年被贬至龙标,龙标在唐代当时是非常偏远、荒凉的地区。古人尚右,所以将被贬称做“左迁”。王昌龄被贬后与诗人两地分隔,不能相见,李白就发挥想象向当空的明月托付自己内心的忧愁,让明月把自己对好友的关切和担忧随风送到友人身边,借此抒发心中对好友此次龙标之行的担忧之情,显示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

(摘自:诗教老师周剑平讲课)

云海修改于:2024-02-29 19:51:29

截图二维码,下次投稿不迷路


分享转发:

责任编辑:吕媛依
0 ¥ 打赏
本网(海西文学网)为《青海湖诗报》、《青海湖诗刊》、《华文作家月报》纸质刊物的选稿窗口,作者可以自由创作和投稿,除人工审核推荐的作品外,皆为作者自由投稿,未经编辑人工审核,由系统自动审核发布,其作品内容不代表华协立场和观点,其作品质量仅代表作者本人的创作水平,也不代表华协旗下所有网站和刊物的编辑所认可的创作水平。著作权说明

评鉴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轻松注册

打赏作品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

微信扫一扫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