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国际华文作家协会主管
山西海西音乐文化艺术研究院主办
用户中心

4 周前「福建分会」用户0791 阅读(1.3K+) 评论(0)

读史偶得

用户0791(江西)

刘邦和项羽,这两位汉代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多少年来被世人传颂,他们的功过是非众说纷纭,见仁见智。但不管如何评说,有些基本的东西是能成共识的。如刘、项就个人来说,刘则重文(智),项则重武(力)。如果论军事、武力,刘邦显然弱于项羽。但刘善于发挥整体的力量,项却唯我独尊。所以最终的结果是刘胜项败。古话说,胜为王,败为寇。人们历来崇尚王者,鄙视寇人。可是项羽这个“寇”却被后人称颂过誉。一出“霸王别姬”的历史剧至今仍成为“国粹”。这可能是因为项羽这个“英才”本不该败给刘邦而却“自刎于乌江”的悲壮结局,给人们一些意外和惋惜,居于这种心理,人们为其编织了各种“挽歌”,予纪念这位“败寇英雄”。这些戏说我们且不过细地去研究、评说。但有一点是应该为后人启迪的,那就是刘邦的用人之道。

刘邦虽然也懂一些武,但其文的形象更凸现,也正因为他的智慧高,能善于发现人才、广纳人才、大胆适才任用,才使他得于天下。比如,刘邦当皇帝后,在一次大宴群臣时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克,吾不如韩信;镇国家、抚百姓,给粮饷、不绝粮,吾不如萧何。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所以得天下也。”刘邦这些话,一语道出了他得天下的“秘方”,解答了千百年来人们对文弱刘邦何以得天下的疑惑。我看刘邦这番话,至少有以下几点更值得我们深思和效法。
一、自知之明,虚怀若谷的态度。刘邦这段话连讲了三个“吾不如”,作为一个封建君王能在大庭广众面前承认自己某些方面不如部下,可见刘的勇气有多大。其实这“三个不如”也是众人皆知的。后人对刘得天下感到困惑,其实也包括人们对刘的这三个弱项。但刘邦自己能深知肚明,并勇敢承认,作为封建帝王实属难能可贵。君不见,我们现在一些身居高位的官员,其才华确实与其职务不相称,却很少能这样坦言自已的弱点,好大喜功,自吹自擂者为多。这样的一个共产党员干部,我们对照刘邦的这个襟怀,难道不感到汗颜乎!
二、扬长避短,适才任用的技巧。从刘邦的“三个不如”里我们还可以看出刘邦用人得当的艺术。用现在的语言,张良、韩信、萧何都不是“全才”,而是”专才。张良应该说他具有战略家的才华:韩信有战术家的本领:肃何则有管理之天赋,这三个人各具所长,刘邦在长期的共事中发现了他们的专长,所以委于他们不同的职位,使他们的专长得到充分的发挥。不言而喻,他们才华的充分发挥才成就了刘邦“得天下"的伟业。如果刘邦不善于发现这三个人才或又错用这三个人才,都会使他的事业遭受重大损失。对照古人这一用人技巧,我们不能不为今日用人的一些失着而遗憾。君不见学理科的却委任其担任司法工作,学农的委任其去搞工业,诸如此类“学非所用、避长就短”的用人现象比比皆是,致使指挥失误,运转不灵,事业遭受损失。现代领导人不管怎么说,在用人问题上应该比刘邦强得多吧,可在一些地方,仍出现比刘邦弱的事情,这恐怕光用“领导艺术”四字难以诠释,更深层次的原因留在后人继续探索!

三、注重才华,唯才是用的理念。刘邦之所以能成就霸业,就是他能在实践中发现人才,并不拘一格启用人才。在他的选才用才过程中,从来不“任人为亲”。张良、韩信、萧何没有一个是他的亲朋,而张、韩、萧也没有为“官”给刘邦送过礼,更令人吃惊的是韩信还曾是项羽的部下,只因没能得到重用才投奔刘邦的,刘的用人完全是从事业出发,从他们的才华出发。“英雄不问出处”和“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理念十分突出。反观现在用人之道,虽然总体“任人为贤”,但“任人为亲”、“跑官、要官”、“买官”“卖官”之风渗透其中,怎能不会产生“埋没人才”、“事业垮台”的失误呢?

截图二维码,下次投稿不迷路


分享转发:

责任编辑:吕媛依
2 ¥ 打赏
本网(海西文学网)为《青海湖诗报》、《青海湖诗刊》、《华文作家月报》纸质刊物的选稿窗口,作者可以自由创作和投稿,除人工审核推荐的作品外,皆为作者自由投稿,未经编辑人工审核,由系统自动审核发布,其作品内容不代表华协立场和观点,其作品质量仅代表作者本人的创作水平,也不代表华协旗下所有网站和刊物的编辑所认可的创作水平。著作权说明

评鉴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轻松注册

打赏作品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

微信扫一扫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