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国际华文作家协会主管
山西海西音乐文化艺术研究院主办
用户中心

2 年前「福建分会」 王仁爽 诗人 阅读(1.9K+) 评论(0)

红漄:四十年后再读《江雪》总编推荐

◉红漄(辽宁)

我曾在《我的小学语文老师》一文中提到,晚唐诗人柳宗元的《江雪》对我影响极大。因为就是这首诗使我喜欢上语文的。

记得那天窗外白雪茫茫,静谧肃穆,连麻雀也不知躲到哪个屋檐下。 教室内,林老师正用他那独有的,略带沙哑的,磁性的声音缓缓地吟诵着唐代诗人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可能是恰逢雪天,也可能是老师的充满磁性声音的诵读,一种别样的情绪在我心底蔓延开来,一副清寂、孤绝、凄美的画卷在我脑海里映现:在一个漫山遍野,白雪皑皑的冬天里,天上没有一只鸟,路上没有一个行人,只有一首小船,一个孤独的老头,披着蓑衣戴着斗笠,手拿一根鱼竿在江中钓鱼。

我当时的对这首诗的感觉有三个方面:1、全世界都是一片白色的 2、整个大自然是没有声音的3.诗中的那个老头让人心痛,他是那么的孤独,落寞。这是我十岁左右对这首诗的理解。

前些天,学习古诗的平仄,对仗,对偶,我又想到了这首诗。时隔四十年,随着知识的积累,社会的阅历,以及对诗人柳宗元人生经历的了解,我对这首诗又有了新的理解。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短短的二十个字,诗人柳宗元借用对比、衬托、夸张的手法向我们描绘了一幅的静谧的寒冷的雪景图。 诗人向我们展示的是这样一些内容:天地之间是如此纯洁而寂静,一尘不染,万籁无声,渔翁的清高和孤傲。

在我看来,这首诗中幽僻的自然环境的描写,越发让诗人的心情显得比较寂寞,甚至有些过于孤独,过于冷清,不带一点人间烟火气。

前两句写得具体细致,概括夸张,给人一种空朦,比较遥远的感觉。而后面的两句,反而近距离的给我们一种空灵剔透、可见而不可即的感觉。

在这首诗里,笼罩一切、包罗一切的东西是雪,山上是雪,路上也是雪,而且“千山”、“万径”都是雪,才使得“鸟飞绝”、“人踪灭”。就连船篷上,渔翁的蓑笠上,当然也都是雪,甚至连寒江里都囤满了雪。要不怎么是“独钓寒江雪”呢?

江,当然不会存雪,不会被雪盖住,而且即使雪下到江里,也立刻会变成水。然而诗人却偏偏用了“寒江雪”三个字,把“江”和“雪”这两个看似不相关的名词联系到一起。这又是为什么呢?我想诗人是为了烘托那种水天不分,上下苍茫一片的气氛吧。而一个“寒”字既点明了天气的寒冷,也写出了老渔翁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专心地钓鱼,虽形体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甚至有点神圣。

诗人柳宗元,他擅长写的是寄托和写照,“寒江雪”三个字,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它把全诗前后两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不但形成了一幅凝炼概括的图景,也塑造了渔翁完整突出的形象。古诗整体的凸显了诗人细致的写作手法,也可以看出诗人内心世界也是比较细腻的。

诗中“绝”,“灭”这两个字,极大地突出当时的寂静,没有生气。而“千山”,“万径”则是运用夸张手法,来渲染那种广袤的氛围。加之后面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使整首诗更有画面感。

任何一首诗,都是有思想的,柳宗元的这首《江雪》也不例外。

《江雪》这首诗作于柳宗元谪居永州期间(805-815)。唐顺宗永贞元年(805),柳宗元参加了王叔文集团发动的永贞革新运动,推行内抑宦官、外制藩镇、维护国家统一的政治措施。 但由于反动势力的联合反对,改革很快失败,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流放十年,实际上过着被管制、软禁的“拘囚”生活。险恶的环境压迫,并没有把他压垮。在政治上不利,他就把人生的价值和理想志趣,通过诗歌来加以展现。

这首诗便是其中一首代表作。 借以表达诗人在遭受打击之后不屈而又深感孤寂的情绪。 “独钓寒江雪”其实就是诗人不迎合世俗,洁身自好,清高孤傲,敢于抗争的写照。而蓑笠翁就是诗人和他志同道合,参加革新运动的朋僚们。

再读诗人柳宗元的《江雪》,越发对诗人的人品敬重。因为喜爱《江雪》,我就喜欢上了柳宗元。而了解了柳宗元的跌宕起伏的一生,我就更加喜爱《江雪》了。

截图二维码,下次投稿不迷路


分享转发:

责任编辑:吕媛依
5 ¥ 打赏
本网(海西文学网)为《青海湖诗报》、《青海湖诗刊》、《华文作家月报》纸质刊物的选稿窗口,作者可以自由创作和投稿,除人工审核推荐的作品外,皆为作者自由投稿,未经编辑人工审核,由系统自动审核发布,其作品内容不代表华协立场和观点,其作品质量仅代表作者本人的创作水平,也不代表华协旗下所有网站和刊物的编辑所认可的创作水平。著作权说明

评鉴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轻松注册

打赏作品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

微信扫一扫

微信